“面对投资减少与越发节俭的消费者,德国经济在春季小幅增长后,第二季度重新陷入萎缩。”德新社27日报道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私人消费低迷和工业投资下降的拖累,德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萎缩0.1%。有德媒感叹,目前德国的表现比许多欧洲国家都要差。一些经济学家甚至预计第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正进一步陷入经济困境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经济就步履蹒跚。由于能源价格暴涨,德国很多能源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陡增,出现小企业破产、大企业裁员的情况。而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也拉高了民众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民众的消费意愿。
今年前5个月,德国工业新订单连续下滑,直到6月才出现反弹。整个二季度,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了1.4%。德国工商大会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受能源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在接受调查的3300家企业中,有37%的工业企业考虑减少在德生产或将生产线转移至国外。这一比例高于2023年和2022年。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同比增加60%。能源价格高、外需疲软以及新能源汽车竞争等使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空前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曾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2%。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技术工人缺乏以及高利率等因素影响下,德国经济要想走出困境恐怕尚需时日。有德国媒体担忧,德国今年将继续成为表现最差的发达经济体之一,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已经跑不动了。
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经济传统上依靠制造业和化工业等产业拉动,但是这些行业受能源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目前缺乏足够投资,且面临激烈市场竞争。而在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德国政府也未能采取有力措施。从长远发展来看,德国经济恐怕面临以下抉择:是固守过去还是拥抱未来?只有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国经济才有可能重回快速增长轨道。
来自出口和消费的压力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露丝·布兰德表示:“上一季度小幅增长后,德国经济在春季再次降温。”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2%,但二季度外贸缺乏刺激:商品和服务出口比第一季度减少了0.2%。这拖累了德国工业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至8017亿欧元。德国进口商品总额达6628亿欧元,比2023年上半年减少6.2%。但汽车仍然是德国拳头产品。
有统计学家表示,第二季度德国经济萎缩的原因之一是设备投资不足,特别是设备和车辆方面的投资。同时,消费者也没有信心消费。根据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和纽伦堡市场决策研究所(NIM)最新消费者气候研究,8月份消费者信心也有所降温。NIM消费者专家罗尔夫·布尔克尔表示:“显然,欧洲杯在德国引发的消费热情在比赛结束后消失了。”
“目前的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正在停滞。”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评论道。德国联邦政府“红绿灯”执政联盟制定了49项刺激经济的措施,但迄今几乎没有一项得到实施。
向“曾经最好的客户”学习
一些德媒和专家把德国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德企同中国企业的竞争。德国《慕尼黑水星报》27日报道称,目前美国取代中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曾经德国企业最好的客户正在成为竞争对手。
据德国商报研究所计算,2013年至2023年,德国工业机械和设备所占的出口份额从16%下降到15.2%。与之对照的是,中企的份额在上升。有分析师认为,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德国企业此前表现较好的高价值领域。
不过,也有很多声音认为,德国企业应该学习中国企业的一些特点。德国《焦点》周刊称,德国喜欢标榜自己是循环经济领域的世界冠军,但中国再生能源已形成完善供应链,不管是材料、生产还是研发等环节,都处于全球领先。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表示,虽然欧盟和德国在对外经贸政策上推行“去风险化”,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事实上中德甚至是中欧经贸已紧密融合在一起。许多企业在分散风险、减少对华投资的政治鼓噪中,最终选择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在能源和汽车领域,中德合作成果尤为显著。7月,德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Luxcara与中国明阳集团签署合同,将首次在德国安装16台中国风电机组。其他德国风电场运营商也在与中国供应商进行谈判。在8月底开幕的成都车展上,多家德国车企将展示新能源领域的中德合作成果。
德国柏林经济学者阿尔韦德·凯塞尔表示,今年德国政府高层访华释放了德国政府寻求在气候、环保、交通等领域扩大与中国合作的信号。中国与德国都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大国,两国合作可使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互嵌,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来源:浙江贸促公众号、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环球时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