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党94周年,同时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公司于2015年11月7日,组织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余姚四明山举行党日活动,追寻革命遗迹,重温红色岁月。我们穿上红军的制服,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浩浩荡荡地向四明山进军。这天,我们参观了革命事迹陈列馆,四O一洞天,也观赏了它山堰景区。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参观位于鄞州四明山区的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人民建立武装,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匪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为纪念这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弘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精神,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因此修建而成。
进入陵园,最引人注目的是陵园正中凌空耸立的烈士纪念塔。塔顶,鲜艳的红五星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如同日月之光,永照千秋。塔身四周镌刻着4组浮雕,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州县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岁月。
庄严的纪念碑前,两位入党积极分子朱丹姐和莹莹姐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面对着鲜艳的党旗,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这一幕,想必我们每一位党员都刻骨铭心。曾经的我们,也如同此刻,在党旗面前立下誓言,表达我们永远拥护党和对党忠诚的决心。我曾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一神圣的名字,伴随着激动,更多的是坚定了自己的担当与责任,告诫自己,若干年后,也定不能忘记加入共产党的初心。
接着我们来到烈士纪念馆内参观。馆内展出了鄞州四个历史时期即: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和烈士事迹。在每个革命时期里,概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革命先烈斗争经历、史料照片、个人遗物、遗照等。在100多件革命文物里,无论是一页信笺、一支钢笔、一本日记、一件战利品以及大刀、步枪、子弹等,都形象地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黄师傅还当起了导游,声情并茂得向我们讲述他小时候的宁波,以及现在宁波的变化,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课。
四O一洞天
四O一洞天即四明山“1号指挥工程”,作为宁波党政军机关指挥部战时所在地,是条国防坑道。我们很多人应该都没有听过“四O一洞天”,想必与它最开始属于保密工程有关,近几年开放了,我们才得以有幸去见识一下其独特而神秘的风采。
洞全长1500米,内有近50套房间,数个出口。每个出入口处均设置了三道防毒通道,同时还安装了四道防护密闭门,不仅有效地防原子武器、化学武器的袭击,而且对核辐射也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是一座真正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进入洞内,沿着长长的隧道,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的痕迹,逐渐变得清晰。洞内最前端位置是首长室,让我联想到发生战争时,领导人在此运筹帷幄,坐镇指挥的紧张场景。洞内还有警卫员的宿舍,有学习室、会议室、通讯室、防化室等。还有一间“红色收藏馆”,收藏着中国革命的珍品,包括毛主席等一代革命家的历史照片、毛主席像章、邮票、宣传画等。我们漫步在这长长的隧道里,重温着历史,缅怀着先辈,聆赏着艺术。
在惊叹施工部队智慧的同时,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样工程浩大的坑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看着斑驳的历史痕迹,耳边仿佛能听到那悠长的岁月中,传来阵阵铁锤凿石的声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施工条件极其简陋,战士们是何等坚忍不拔,才能克服山区气候恶劣、山势险峻的重重障碍,一锤一锤凿在岩壁上。这就是革命战士的精神,共产党员的精神!
山水秀美,那是它山堰
参观完四O一洞,我们来到了它山堰稍作小憩。
一条巨坝横斩鄞江,把江面分成上下两截,拦一汪碧水于坝上水库之中,立牌公示为“饮水保护区”,库水波光粼粼,清澈平静。江岸全用雕花石栏筑起,像缀上图案的丝带飘然远去,端庄秀丽。微风中嫩绿的柳丝轻扬,白鹭翩翩,漫步堤岸,让人情舒神畅,很是惬意。
它山堰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虽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海桑田,但仍发挥着排洪泄涝的功能,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关于它山堰,导游还向大家介绍了一个奇妙的传说。当时由于水流湍急,在几十丈宽的江面上建一座大堰,最难的就是打基桩,打了三天三夜,几十条木桩都漂走了,连一根也没打成功,此时有人说,一定要用人的热血才可以把基桩凝固在江底。于是,有十位年轻壮年自告奋勇,他们的躯体被捆绑在大松木的下端,随着桩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锤头敲击着桩木顶端,桩尖粘着火热的鲜血,牢牢钉在水底的沙石中。它山堰造好了,宝贵的鄞江水终于顺利地流入人们开挖的内河,灌溉着鄞县西乡的田地,鄞西一带,从此成了著名的米粮仓。
一天的行程,充实且圆满的落幕了。徜徉在历史的走廊中,感受着中国经历的艰难,中国人民不屈的拼搏和当今中国取得的成就,让我倍加珍惜现在的平静生活。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我们党员的爱国热情,感谢翔欣组织这样的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既洗礼了我们的思想,又激发了我们拼搏的精神,让我们充满激情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