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看完《九型人格》确实花了比较久的时间,其中一度还停了一阵。
所以你问我此书值得一读吗?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接下来,我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逐点解析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包括为什么花了较长的时间才读完。
最早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常见的说法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中亚地区的古巴比伦,类似于中国的八卦、西方的占卜。1900年才传入到西方,并被逐渐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Helen Palmer是近代全球九型人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被赞为“九型人格的一代宗师”。
既然存在这么久,又在当今社会仍旧被广泛应用,必然有它的历史意义。
九型人格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最深层的、不受外在条件影响(如生长环境、教育等)的性格内在规律。不管你来自哪里,多大年纪,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九型人格中找到自己对应的那一型。
我也好奇过为什么是九型人格,而不是十型或是十八型,毕竟这个世界有着那么多不一样的人,就算划分成八十一型都并不奇怪。
这也许就是九型人格的厉害之处,只用九种类型就抓住了人的本质。而最最厉害的还不是将人性划分成九型,而是稍后会分析的“九芒星图”。
以下对九型人格的解析,采用了知乎上知了心理咨询的版本,在对比这个版本和本书后我觉得知了的版本更通俗易懂。
一开始拿到书,最吸引我的就是Enneagram这个单词:非典型的拼写方式必定有着不一样的出身。
百度了一下,果然这个单词颇有渊源。它本身是个合成单词,由希腊文中的εννέα与γραμμος构成,εννέα代表数目“九”,γραμμος意为图形。而ennea-和-gram分别是对这两个希腊单词的音译,组合起来就是enneagram,原始意思可以理解为:9个尖构成的图形。
好了,扯远了,我们回到Enneagram:9个尖的图形。这就衍生出了九型人格中最核心的精髓部分:
| 九芒星图 |
九型人格的英文就是Enneagram,也就是说,这一理论直接是以九芒星图来命名的,在逐渐发展中才形成并被翻译成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九型人格学。这就侧面印证了九芒星图的关键性。
让我们先来简单地观赏一下传说中的九芒星图。
也就是,当人的心理状态不一样的时候(本书中解释为分别处在安全反应和风险反应),每种人格都会有相应的变换位置,具有另一个人格的性格特征。
这就是九型人格独树一帜的所在:人格是会随着心理活动和外在影响变化的。
这就来跟大家分享下为什么看了比较久的原因,也希望各位看了我的分享,可以更有效地阅读此书。
1. 理论不扎实
对九型人格的原始人格不够了解,而直接开始读在职场中的应用。所以如果大家对九型人格有兴趣,建议先了解一下九型人格的理论基础,再扩展到在职场中、情场中的应用。
2. 翻译不到位
有几句翻成中文后读都读不通顺,有种高阶版谷歌强行翻译文的感觉。比如关于九中人格类型就是通用版本的更到位,包括人格升华和恶化,书中翻译的让人完全读不出来“升”和“恶”的感觉。又比如,有个举例提到“绿湾包装工队”,左看右看好几遍才反应过来这是美式橄榄球队我唯一了解的Green Bay的Packers,其实关于地名我们基本都使用音译,很少使用意译。
3. 逻辑太美式
本书是美国人所著,思维逻辑当然也非常美式,包括许多例案例都是与美国的国情相结合的,经常让人看着不知所云。譬如有个举例讲到一个大型企业人力资源2号与工会主席4号之间的较量,主要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2号的处事方式。但是这个例子对我们来说,看了反而更加迷茫。我起码读了两遍才有点明白,作者想要表述什么。
其实不管是九型人格在职场中的应用,还是其他职场性格学分析,万变不离其宗的主旨,就是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恒,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每个人的能动性,合理优化工作。
花了很久读完此书,也花了很久写完这篇读后感。
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对应人格,更深刻地了解自己。
更愿每个姑娘找到自己的Mr. Right,剖析他的人格,抓住他的命门。